作者:陳田育醫師
三十年沒來新加坡了。當飛機在樟宜機場降落時,窗外閃爍的天際線幾乎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飛錯城市。記憶中那個充滿紅瓦與老舊騎樓的獅城,如今已成為一座由綠意、科技與秩序交織的智慧城市。
這次是為了參加 World Sleep Congress 2025 ─ 全球最大規模的睡眠醫學盛會,沒想到正好碰上新加坡為F1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做最後籌備,全城被燈光、旗幟與速度感包圍。那種張力,彷彿象徵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在高效率與高速度之間,仍精準掌握節奏。
城市觀察:三十年後的獅城
新加坡的變化令人驚嘆。城市整體的設計更強調「人與環境共存」─ 高樓之間種滿垂直花園,捷運系統以秒為單位運作,無現金支付與 AI 交通管理已成日常。
在這個國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間的融合,也可以很明確感受到整個國家強調的效率感。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連計程車司機在車上跟我們聊的都是通膨與國際情勢對台灣的影響,競爭力真的都是累積出來的。
Team Taiwan:國際舞台上的集體亮相
這次大會最讓人驕傲的,是來自台灣的強勢團隊。在理事長與多位學會幹部的整合下,台灣共有超過 60 位醫師與研究者參與,從臨床醫學、基礎神經科學到牙科睡眠醫學皆有代表。不僅在海報與口頭發表場次屢見台灣名字,也在多個國際組織會議中積極發聲。
我們也趁這次難得的機會,在會場外拍了許多合照──這不只是紀念,更象徵了 Team Taiwan 在世界舞台上的發揮。
青少年睡眠:節律混亂的世代
在議程中,「青少年睡眠」是今年的焦點之一。研究指出,青少年長期面臨「社會時差」(social jet lag)─ 晚上滑手機、早上被鬧鐘強迫起床,導致慢性睡眠剝奪。
其中幾場報告特別強調:「延後學校上課時間,可顯著改善學業表現與心理健康。」
這些結果不只是研究數據,更是政策方向的啟示。台灣近期也有人提出相關的呼籲,我個人也相當同意主管機關應該做出適度的調整,現在國高中生早自習七點多到學校常常都要接受考試醒腦,晚上又要補習或者晚自修到九點以後,真的太辛苦了!
![]() |
聽完青少年睡眠的重要演講後巧遇長庚李立昂教授與陽明市醫黃正憲醫師 |
Restless Legs Syndrome(不寧腿症)的新治療觀點
另一個熟悉的名字─ Prof. John Winkelman,也是我之前在哈佛進修的老闆,這次依舊是這個議題的熱門講者。
他在今年提出最新的 RLS(不寧腿症)治療準則,指出長期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造成 augmentation(症狀惡化),強調應該轉向 α2δ 類藥物與行為治療的組合策略。
這樣的方向提醒臨床醫師:RLS 不是單純的「腿動不停」,而是一種與多巴胺、鐵代謝、甚至腦部節律調控相關的疾病。藥物之外,更需要考量睡眠衛生、壓力管理與節律穩定。(延伸閱讀1)
幾位與會的亞洲醫師也跟歐美醫師有一些討論,因為如同我在台灣照顧的病人,嚴重度跟困難度跟歐美病人相比,都來得輕微許多,或許未來治療準則也應該針對亞洲族群有一個延伸的版本。
![]() |
十年不見,JWW教授的演講丰采依舊 |
Orexin 新藥浪潮:從 Lemborexant 到猝睡症新藥開發
今年的另一個焦點,是 Orexin 系統(食慾素神經元) 的研究與臨床應用。Orexin 在調節覺醒、能量代謝與睡眠穩定性中扮演關鍵角色,相關新藥的發展可說是睡眠醫學的「第二次革命」。
會中有多場針對衛采公司(Eisai)Lemborexant(台灣已上市的新型安眠藥)的專題報告。這類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 藥物不再以「鎮靜」為主,而是透過關閉覺醒系統來促進自然入睡。
研究顯示,期透過G蛋白的代謝機轉,讓這樣的藥物比較沒有成癮耐受性,多數的研究者都注意到Lemborexant在高齡族群中的表現尤佳,該藥物較不影響認知功能與姿勢平衡,這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
且這個藥物也做過許多其他的安全性試驗,雖然目前在台灣是屬於自費處方的藥物,但不像傳統安眠藥被歸類為管制藥物,民眾的接受度較高。
另一方面,武田藥品(Takeda) 在會上公布了針對猝睡症的 Orexin-2 receptor agonist 新藥臨床結果。這款藥物能直接「啟動」覺醒系統,彌補猝睡症患者 Orexin 缺乏所造成的白天嗜睡。
初步結果相當正面,且對睡眠結構干擾少。這場演講大爆滿,沒有提早到會場根本擠不進去。如果說Lemborexant是「關掉覺醒開關」的藥,那這款藥則是「重新啟動開關」。同一神經系統的兩面,正重塑未來十年的睡眠藥物版圖。
![]() |
武田的猝睡症新藥結果發表,會場大爆滿 |
AI 助力睡眠醫學:新聽診器時代
今年會場展區幾乎被 AI 技術佔滿。從睡眠分期的自動判讀,到利用深度學習預測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OSA)與週期性肢動症(PLMS),AI 正成為睡眠醫學的新核心。
幾家新創展示的 AI 睡眠平台,已能自動生成報告,準確率很高,也可整合心率變異與呼吸型態分析。其中三星集團藉由其手機體系的高市佔率,以及這次大舉贊助會議,未來三星在居家智慧醫療的領域大家可以持續關注。
我們的研究:安眠藥物對阿茲海默失智動物模型的影響
這次我也在大會發表了我們團隊探討不同類型的鎮靜安眠藥物在阿茲海默症轉基因小鼠(APP/PS1)與野生型小鼠中的作用,我們發現不同的安眠藥物在神經退化前期的小鼠身上所造成的自律神經與睡眠結構的影響都不同。對臨床而言,也提醒我們長期用藥時需評估副作用與生理節律變化。未來如果研究發表後,也能讓大家更能精準的處方藥物。
國際趨勢與台灣的機會
這次會議帶給我的感受,是世界正在進入「整合型睡眠醫學時代」。AI、藥物創新、行為治療與神經科學正在融合,睡眠不再只是「夜間的議題」,而是橫跨生理、心理、社會、科技的整體科學。
台灣在這個浪潮中其實佔有一席之地,我們擁有完整的臨床數據系統、強大的資訊整合能力,以及醫師與研究者間高度合作的文化。
但我們也有需要加強的地方,健保的給付限制與過勞的醫療環境,都會限制體制內醫療的發展與研究的能量。但從這次Team Taiwan的表現來看,台灣在睡眠醫學的領域中還是很有優勢,希望能有更多的產業合作,讓這個領域成為一個賺錢的市場,自然就會興興向榮。
從獅城的燈光到夜裡的反思
離開新加坡前一晚,我站在金沙酒店的連接通道,看著遠方城市內的燈光閃爍。這座城市三十年來的改變,不只是建築或科技,而是整體節奏的成熟。
在這樣的背景下,World Sleep 2025 彷彿一場關於「如何在速度中尋找節奏、在科技中尋找人性」的演出。
這次的收穫,不只是學術上的知識,更是一種提醒:
睡眠醫學的未來,不只是讓人睡著,而是「讓人與自己的節奏重新共鳴」。
延伸閱讀
2. 我在國際兒童睡眠醫學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