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疫情期間如何察覺與調適心理健康


作者:陳田育醫師研究室




近來身心科的門診量增加不少,其中很多是因為疫情相關問題前來就診,之前由國衛院林煜軒醫師主持的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podcast特別整理了一系列與COVID-19疫情相關的身心健康議題,今天來為大家整理其中我很喜歡的一集內容分享給大家!


疫情期間常見的身心症狀



一、睡眠障礙


睡眠(失眠)為重要身心健康指標,疫情影響死亡數較高的國家,民眾搜尋失眠的比例也比較高,在封城、人流量顯著下降期間,焦慮、恐慌發作、失眠搜尋量顯著增加。其中失眠的Google搜尋量顯著與疫情嚴重度有相關,從患者的睡眠狀況做心理健康的覺察是實際的作法。

而其中睡眠障礙會影響許多人,新冠病毒的確診者高達75%會有睡眠問題,醫療人員會有36%受影響,一般民眾也會有32%出現狀況。因此如果臨床上遇到近期出現睡眠障礙困擾的患者,一定要評估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


二、沒安全感


美國人在2020年的4月時,心理壓力還有孤獨感,較2018年同時間更大(來自抽樣且具代表性的美國成年人資料庫,其中心理壓力較高且沒有安全感的的族群包含有18~29歲的年輕人、家庭收入約35,000美金(較低收入者)、西班牙裔的群眾,其中經濟壓力是疫情期間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而他們的心理壓力源包含有
  1. 65.1%擔心疫情影響到工作
  2. 65%怕得到COVID-19
  3. 60.6%擔心經濟問題


三、獵巫心態


尋找戰犯的心理很容易出現在疫情期間,國內外皆然,大家都會想說,現在的疫情之所以會擴散,到底是誰害的?

這個病毒是不是人工合成的? 是不是生化武器? 如果沒有誰做了什麼事情是不是就不會這樣了? 

有這種心理的人很容易會因為政論節目或者部分新聞的搧風點火而出現情緒障礙、更常會合併有抽煙喝酒、且身體容易會有不適症狀(如全身酸痛、容易疲倦等症狀)。


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慎選資訊


媒體在疫情期間是重要傳遞知識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散佈假訊息、謠言、陰謀論的平台,對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很容易有負面的影響。

大家務必過濾資訊、避免跟風,才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二、正常作息


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改為居家辦公,小孩在家居家上課,我們應特別注意兒童與青少年的作息。

兒童與青少年的建議睡眠時間
  • 3-5歲:10-13 小時
  • 6-12歲:9-12小時
  • 13-18歲:8-10小時

成人睡前一小時減少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不要將其帶入臥室,也不要食、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三、正向轉念


當自己覺得情緒低落時,需要找到能健康地讓自己變快樂的調節方法,儘量不要在家喝酒,容易有惡性循環。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平均3/4的成年人每個月喝酒的天數多了一天,平均1/5的女性每個月過量飲酒的天數也多了一天。




延伸閱讀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