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我在國際兒童睡眠醫學年會

睡眠醫學:充滿跨界合作的全新領域


作者:陳田育 醫師

2016 IPSA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大型國際兒童睡眠醫學年會


出道首發

如果真有出道這件事情,那這次在台北舉辦的國際兒童睡眠醫學年會應該就算是我第一次開始認真的看待開會這件事情。

睡眠醫學在過去我的認知裡,是一個不太被重視的領域,一來研究不好做,所以也不容易以此來升等;二來臨床上因為睡眠困擾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又不是署定專科,在許多醫院裡也不太被認為是需要立即發展的重點。

其中發展比較好的又多是胸腔科與耳鼻喉科等,我卻一直覺得很納悶,明明睡眠障礙在精神科的病人非常多,食藥署甚至告訴我們台灣人一年吃掉3.3億顆安眠藥,但對於睡眠醫學這個領域深入了解的精神科醫師卻很少。然而這些概念在這次參加年會後,讓我多了一些世界觀,也更讓我確定發展睡眠醫學是我們年輕精神科醫師的機會。

國內首次的大型國際睡眠醫學盛會

這次的年會是睡眠醫學會難得的盛會,除了最主要的世界兒童睡眠醫學會(IPSA)外,同時也與台灣睡眠醫學年會(TSSM)以及亞洲睡眠醫學年會(ASSM)合辦,超過八百位全世界各地睡眠醫學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

對於門外漢如我,其實是一個大飽眼福的機會。也因為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報名了整整四天的課程,從第一天一大早的世界級大師演講,專為睡眠技師開設的睡眠圖譜判讀,以及與精神科領域較為相關的睡眠醫學議題,我都儘量參與聽課,每一篇投稿的poster以及口頭報告我也儘量與會。除了知道目前治療的趨勢外,再來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未來可以研究的方向。

難得在台灣舉辦國際性的會議,我報名了完整四天課程

睡眠醫學在美國目前也是一個相對新興的專科,在主要的大型醫院都開始設立了獨立專門的睡眠醫學中心,裡面的醫師與研究員就專門只治療睡眠障礙以及做睡眠方面的研究。

以最著名的史丹佛睡眠中心為例,每年會收八位fellow,這些fellow都已經拿到胸腔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口腔外科等專科後,再到睡眠中心接受一年非常紮實又辛苦的訓練,也因為睡眠醫學專科收入尚可,且工作品質好,這幾年變得非常熱門。

這次在睡眠醫學的大師Prof. Christian Guilleminault領軍下,史丹佛的許多老師以及睡眠技師都前來台灣,並發表許多振奮人心的演講。

Prof. C.G.近80歲的年紀,依然相當活躍,也幫助許多台灣醫師赴美受訓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原本自己設定能夠在今年底出國短期進修睡眠醫學,也獲得科裡老師的大力支持,也為此先放棄已經錄取的博士班,更因為知道這次年會有多國的專家與老師前來與會,自己想找的老師也有來台灣。為了可以更投入這個領域,強迫自己短時間內做出一些研究。

自己在半年前便開始尋找可以投稿的方法並自己研讀睡眠醫學方面的書籍。花了不少心力找了老師,跑了IRB,也先做出了一點點與睡眠相關的研究成果,趕在投稿截止前投出。

然而一切最後都因為某些不可抗力的原因,在年會前一天被醫院承辦人告知,出國進修可能被取消了。說不難過是騙人的,尤其各國頂尖的老師就在自己眼前,眼看有許多馬上連結的機會,卻因為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人感到相當無力。

但也感謝這個目標的設立,讓我自己可以很快速的在幾個月的時間稍微進入狀況,甚至也在過程中因此多了不少橫向的連結。也提醒自己,或許老天爺覺得這樣其實還不夠,自己必須要準備得更好再出去看看。

感謝三總毛主任在我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我建議與鼓勵


進入世界級的領域,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這次雖然三個年會合辦,但最主要的討論在於兒童睡眠醫學的部分,有鑑於目前國內整個醫療體系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少小兒科醫師願意留在大型教學醫院工作,也間接影響到國內兒童相關領域發展的速度。

而睡眠醫學在台灣本身就相對弱勢的情況下,兒童睡眠領域自然就更少前輩投入,因此這次能夠在台灣舉辦如此盛大的學術會議,真的相當感謝長庚黃玉書主任的大力奔走。過去我鮮少對於兒童睡眠醫學這個領域有所了解,直到我參加了第一天上午由各國大師主持的「Year in Review」,我才深刻了解到原來在這個領域裡,國外已經領先我們太多。

姑且不論歐美各國,年會的後段我花了不少時間參加亞洲睡眠醫學年會,這也是由長庚體系的前理事長陳濘宏主任籌備,內容就不侷限在兒童領域,但與亞洲其他各國相比,台灣能夠站上舞台呈現的也是有限。香港、韓國、中國、新加坡的不同團隊都有非常精采的研究成果,尤其香港中文大學的團隊更在IPSA中贏得了多項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優異的研究成果,搭配清楚大氣的英文口說,讓我看到了學習的榜樣。

香港團隊的報告不論在內容、簡報製作、口頭報告都完勝


香港團隊的簡報最後一定會留一頁感謝所有的人,相當不錯


攜手向前,邁向未來

雖然整體看起來,台灣似乎在睡眠醫學的發展上稍有落後,我認為問題出在人才斷層以及扭曲的升等壓力。怪異的健保制度,讓許多非常優秀的醫師很早就離開大型的醫療院所,甚至轉型離開醫界。因此其實各學會都面臨高階研究人才逐漸流失的狀況,從各大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博士班幾乎是每報必上的狀況就可以窺知一二。

而願意留在醫院奮鬥的同仁,又因為奇怪的升等壓力,因此才會出現因為大量產出健保資料庫文章而被國際學者質疑的問題,讓一個很好的研究工具,遭受攻擊。而睡眠醫學這種需要時間深入研究的領域且沒有獨立的排名,造成分數上的換算吃虧,顯然就不會是升等考量下的首選研究。

不過在這次年會裡,還是認識了許多持續努力的朋友,第一天的大師演講中,老實說整個會場雖然座無虛席,但幾乎看不到台灣醫師。來自光田神內的楊醫師、成大胸內的蘇醫師,是我在當天遇到的少數台灣年輕醫師。

楊醫師剛從史丹佛睡眠中心進修回來,準備在醫院設立睡眠中心,大展身手。蘇醫師則還在接受睡眠專科醫師的訓練,但因為非常有興趣,特地請假四天北上參加會議。整場演講下來,我看到他寫了滿滿的筆記。而我,則是一個還沒有方向的精神科醫師。

在楊醫師熱情的邀約下,我們共進了午餐,晚上也與台南醫院的睡眠技師貴姐等及特地從史丹佛回來幫忙的屠姐一同造訪了很棒的牛排店,聊了許多睡眠醫學的現況與未來。

有幸遇到幾位同好,一同共進晚餐


而後的幾天,也遇到幾位在地區醫院服務的醫師,在沒有醫院支持之下,興致沖沖的自己買了睡眠檢查儀器,打算幾位不同科別的醫師一同在醫院設立起睡眠檢查的服務,非常不簡單。新思惟的蔡校長說過,台灣的年輕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很多人沒有一個舞台可以發揮。我相信如此,展翅高飛前,必有嚴苛的考驗,逆風的起飛,才能又高又遠。睡眠醫學結合了時下最熱門的腦科學、跨界合作、生物科技實驗,又有廣大的病人群,只要努力,一定值得發展。


如果您也對睡眠醫學有興趣,喜歡跨界合作,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