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田育醫師
兩年前,幾位好朋友籌辦了第一屆的健康大數據研討會(心得連結),當時我特地風塵僕僕全家從台北開車到台南與會,會中除了有豐盛的學術饗宴,大家會後也一起享用了美味的道地台南牛肉火鍋。
兩年過去,當時許多與會的好朋友們,在學術上都有更進一步的拓展,也有幾位僅僅使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博士的學位。
甚至也有朋友,在這兩年間,利用健康大數據,從臨床服務發想,透過研究證實,再順利商品化進入臨床端服務,造福人群。
兩年後,這次由義大的陳建翰主任主辦,最近才剛剛和陳主任完成有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大數據研究發表(如連結),好朋友舉辦的活動,自然要大力支持,我在很早之前,就訂好義大飯店的住宿,打算全家一起來支持義大集團。
很可惜,正式會議的前一週,國內疫情加劇,甚至原本擔任主辦的夥伴同仁,也因為在桃園地區的醫院工作,臨時需要支援緊急醫療任務,因此主辦單位最後決定改為全線上會議。
我雖然前一天開夜車南下高雄,但隔天一整天的線上會議,卻讓我精神百倍,整場會議收穫滿滿。
儘管是參加線上會議,一整天卻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捨不得離開,我個人認為這場活動的含金量至少是報名費的十倍以上,會議的優質講者與乾貨十足,真的是最高等級的研討會。
整場會議中,從外科系、內科系醫師的角度,提供研究起步的發想,再由資深醫師與統計分析師提供研究計畫撰寫的秘訣,之後由長庚體系的優質講者,跟大家分享如何從大數據研究出發,串聯基礎與臨床研究,與醫療專利及商業模式的概念。
最後再由三位重量級的老師,非常用心的跟大家分享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研究優化,而後能不斷地將研究刊登於JAMA系列期刊。壓軸的紀景琪理事長,更是與我們分享他如何從家人生病的經驗中,發想研究,造福未來的患者,相當令人動容。
整場會議,不論是年輕醫師或是資深老師,簡報能力十足,清楚明瞭,比看電影還要精采,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與講者的用心。
會後,甚至有一位講超好的講者私訊我,希望我可以再給他演講上的建議,這種追求完美的努力,實在讓人敬佩。
經過一整天的會議與一週的沉澱,我有三個觀察想要分享給大家
一、大數據成就合作型人格
健康大數據的研究,很難是一個單打獨鬥的研究方式,這個過程中需要不同專家的合作,檯面上可以看到有一些學者總是可以在大數據的研究中獲得績優的成績。然而,這種研究,也不是適合所有的人。
通常,善於合作,能夠相互扶持的學者,比較適合這類型的研究,一整天的演講當中,慈濟體系與長庚體系的幾位講師,在演講過程中都不斷感謝其他共同合作的夥伴,其績優的人品,讓人敬佩。
二、多元類型研究成為主流
假若以臨床醫師的角度,目前研究的趨勢,似乎是先決定研究主題,而後開始運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論文寫作文體,圍繞相同主題來堆積自己的研究堡壘。
兩位優秀的長庚耳鼻喉科醫師,都從健康大數據研究出發,確定主題後,再搭配基礎研究與臨床術式發明,短短幾年,拿下該領域的話語權。
這種多元文體與研究方式的發展方向,看起來是年輕醫師未來在學術領域生存下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模式。
三、醫療體系策略成為門檻
不得不說,整場演講其實幾乎是看長庚體系醫師的表演。其他醫療體系也有許多優秀的明星選手,但是長庚體系有自己串連成功的體系內巨大資料庫,從臨床應用到學術應用都大幅超前台灣其他醫療體系,因此長庚的明星選手,利用這樣的優勢,能夠有非常驚人的表現。
此外,長庚體系還跨足許多健康產業,因此其中一個成功商轉的模型,就是明星講者與體系共同成長的成功案例。
醫師專心做相關研發與臨床試驗,體系提供後續的法律服務以及商業模式建構,這樣的育成模型雖然陸續都有醫院在做,但長庚體系仍然有先天巨大的優勢。
許多假日的研究會議,大家都是簽完名就繞跑,這場線上的會議,早上最高來到200人左右,下午五點半結束時竟然還有170+學員在線上,這種留存率是我看過最高的一次,也足以讓其他單位學習。
我們在持續學習的同時,也有許多醫療同業正在第一線為疫情打拼,再次感謝大家的努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過一個好年!
再次謝謝主辦單位義大醫院醫研部的同仁,舉辦了一場完美的學術饗宴。